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青島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織夢夏鄉"發展成就觀察團隊在紡織學院閆旭老師的指導下,前往菏澤市鄄城縣、濟寧市嘉祥縣展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魯錦織造工藝的調研工作。團隊成員包括王玉茹、李張晨、金亞敏、崔雅賢、夏春秋、李守恩、錢道原、周全、谷瑞智、趙宇辰,共計10人。在此次學習體驗中,團隊深入了解國情、民情和社情,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7月12日,團隊組織參觀精一坊魯錦紡織車間和特定銷售地點,體驗學習刷線、織布等織造工序,深入非遺文化本身,體會中華傳統魅力。團隊與非遺傳承人展開座談會,討論如何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團隊成員積極運用所學所思所感,提出“網絡助傳承”方案。團隊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主張在堅持“綠色、環保、舒適、健康”信念的基礎上,實現從選材,織造,營銷等全方面的創新,將天然材料結合現代生態酶處理技術,融入植物染料的能量和內涵,創作出舒適、原生態的個性時尚品牌,同時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帶動起非遺網絡傳承新潮流。7月13日,團隊前往鄄城吉山拜訪當地老人,老人熱情的帶團隊參觀家里存放的織布機和他們自己織的花樣,講解織造流程和面料的結實耐用。

為加大宣傳力度,“織夢夏鄉”團隊制作宣傳頁共500張,在鄄城街頭進行宣傳,展開隨機采訪,調研民情。團隊與菏澤日報社的記者展開深入合作,通過采訪,報刊,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方式,取得顯著宣傳成果。

7月14日,團隊前往嘉祥文化館進行參觀和學習,非遺千古傳,文澤天地間,為進一步宣傳與保護魯錦文化,團隊成員在嘉祥開展采訪和調查工作,以傳單與訪談的形式,號召群眾了解非遺文化。
7月15日,團隊成員返回各自家鄉繼續開展調研活動,旨在獲取魯錦織造工藝更為全面的發展狀況。

“織夢夏鄉”團隊積極對接鄄城和嘉祥的政府相關部門,共同為保護和發揚魯錦文化發力。“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兩縣縣委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加強與各高校的聯系,希望各高校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實踐促學,積極引導青年自覺繼承發揚中優秀傳統文化。

“織夢夏鄉”團隊調研發現,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國非遺保護名錄體系不斷完善,利用途徑不斷拓展,全社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非遺進鄉村”“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非遺進企業”“非遺進機關”“非遺購物節”等系列宣傳推介活動相繼開展使得非遺保護社會氛圍日益濃厚,非遺系統性保護合力不斷強大,非遺傳承工作愈發順利。
“織夢夏鄉”團隊堅定認為公眾的廣泛參與是非遺保護傳承的持久動力,此后,團隊成員會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把非遺傳承落實到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將自身匯入到非遺保護的時代新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