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也是黨中央著眼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大學生融入鄉村有利于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為了探索鄉村振興新舉措,講好鄉村振興新故事, 2023年7月,在華梁老師、趙曉輝老師的指導下,電子信息學院“小葵花”助推鄉村振興實踐團劉藝靜、顏冬雪、劉寶騏、劉穎瀅、李瑩、趙一澤、邵笑、王興嬌、邊芃丞、王贏杰10名隊員積極響應號召,深入鄉村振興示范縣—菏澤鄆城縣進行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把論文寫進田間地頭。團隊開展了包括理論宣講,實地調研等多項活動,全方位多角度調研了鄆城縣的鄉村振興戰略和特色產業,走訪了基層黨建,見證了鄆城縣脫貧攻堅偉大成果,宣傳鄉村振興新舉措。
調研農業種植基地 探索新時代鄉村振興
7月11日上午,“小葵花”團隊進入菏澤鄆城百蔬園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向成員們介紹了百蔬園的概況、公司發展模式和營銷模式。
百蔬園負責人向成員們介紹了百蔬園的概況、公司發展模式和營銷模式。在負責人的帶領下,小葵花成員深入蔬菜大棚內部,認真學習了相關培育技術,身體力行地參與了蔬菜的種植以及冷藏分裝。

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為了加快鄉村振興的腳步,百蔬園從壽光聘請了專家來為鄆城縣農業發展助力。“小葵花”團隊曾兩次深入壽光,致力于打造現代農業振興樣板,讓“壽光模式”造福千萬家。
隊員們利用專業所學,向當地分享了在壽光農業寶貴經驗,提供了科技助農新思路,開拓“生產—收購—外銷”一體化的生產模式;將遙感、VR等技術應用到果蔬生產中,科普“一鍵放風”“水肥一體化”等智能機械設備;豐富作物品種,聯系壽光相關廠商,提供直供優質種子、苗圃的生產線路。此外,“小葵花”團隊還提出了“互聯網+農業”這一銷售思路,拓寬銷售渠道,并分享了銷售經驗。
從一城到另一城,從造福一個鄉村到造福許多鄉村,“小葵花”團隊將“壽光經驗”帶到鄆城,帶動了更多地區的農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需要探索更多有效方法,更要傳遞好先行經驗,積極實踐“頭雁計劃”,才能快速有效又精準地帶動各地發展。

走訪澎湖濕地 探索塌陷區新可能
2023年7月12日,“小葵花”團隊來到了澎湖濕地,實地探索了煤礦塌陷區改造的新可能。


昔日的煤礦塌陷區,今日早已荷花滿院、稻香陣陣。跟隨“小葵花”團隊的步伐,我們發現鄆城縣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注重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不變的宗旨。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隊員們在贊嘆美好景致的同時,不忘初心,提出”魚稻共生“的新模式,發展生態旅游業,打造災區治理樣板,供其他地區考察學習。“小葵花”團隊透過這些成果看到了鄉村振興帶來的巨大成功,也看到了鄆城縣鄉村振興得力舉措為當地帶來的巨大改變。

深入基層黨建 面向群眾學新知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鄆城縣聚焦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織細織密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引導了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激發了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鄆城縣基層采取多種方式以提高人民幸福指數,促進群眾參與基層治理。如鄆城縣基層一方面聚焦農村老人問題,通過搭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幸福大院等方式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指數;另一方面通過積分鼓勵制度提高群眾基層治理參與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凝聚社會治理合力,促進了基層的和諧穩定,提高了鄉村治理效能。正是有這么強有力的基層建設,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當地鄉村的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保駕護航。
追憶紅色文化 傳承先輩革命火種
2023年7月13日,“小葵花”團隊來到了鄆城縣革命烈士陵園,成員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深入了解了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魯西南戰役,領會了烽火年代共產黨人的高瞻遠矚和運籌帷幄。陵園里高大的英雄紀念碑猶如一把利劍,穿透歷史的陰霾,震撼我們的內心。


“小葵花”團隊熱心地當起了志愿者,幫助來訪的游客更好地近距離感受烽火年代的崢嶸歲月,向他們表達了自己的所想所悟。回望歷史,我們要學習傳承,并發揚先烈們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投身現在,我們要敢為人先,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生逢其時當不負時代所托,不負人民所托,要追尋先輩的足跡步履不停,在新時代偉大征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追尋水滸遺風 弘揚新時代好漢文化
7月14日“小葵花”團隊來到了實踐的最后一站——鄆城水滸好漢城,感受當地濃厚的水滸文化,探求紅色古跡再復興對當地經濟的促進發展。

水滸好漢城城墻恢宏壯觀,形成了一片水滸古城文化風景區,帶動周圍相關旅游業以及餐飲業的發展。

鄆城是古琴的發源地,隊員們悉心向老師請教了有關古琴和山東墜子的歷史,并將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整理成短視頻,發布在了嗶哩嗶哩和抖音等視頻網站平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下時代發展中所不可或缺但又在潛移默化中流失的一部分,“小葵花”團隊以此為契,讓更多的人能夠知道了解并保護這些文化財富。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恒久遠的傳承下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江河滔滔,大國泱泱,華夏文化,千秋昭昭。黑眼睛,黃皮膚,我們本就是龍的傳人,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本就是我們華夏兒女獨一無二的瑰寶。緊握手中筆,不僅要堅定來時路,更要續寫新篇章。
學習來時路,是為了繼往開來走好新征程。從壽光先進、密集的技術到菏澤學習、借鑒壽光經驗,這是技術的普及,是技術發揮作用的最好的方式。鄆城的鄉村更讓我們感受到近幾年基層黨建工作的突飛猛進,老年人有了自己的娛樂大院,村民們有了可以傾訴心聲的地方。澎湖塌陷區治理是“廢地重用”的最佳例子,變廢為寶實為有效,讓原本廢棄的土地變成美如畫的向上的熱土。


俠義肝膽照千古,英雄精神耀全城。我們可以從水滸好漢以及革命烈士的身上汲取珍貴的精神養料。水滸遺風影響一城山水,英雄事跡激勵一方百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給予了鄆城縣人民強大的精神力量,使這片土地得以欣欣向榮,繁華不息。

續寫新篇章,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當充分利用自己所學科學文化知識,做好與社會價值之間的轉化,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做踏實的工夫,在新時代的革命浪潮中不忘助力鄉村發展,讓新農村在建設的道路上闊步前行。“小葵花”團隊的本次實踐活動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多個知名國家級、省級、市級新聞網站刊登。
小葵花實踐團將持續關注鄉村振興發展新動態,宣傳鄉村振興新舉措,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助力新時代鄉村發展,“小葵花”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