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子信息(微納技術)學院鄭宇博士在地球科學領域重要學術期刊《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上發表題為“Ionospheric Storm Effects ove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14 May 2019: Results from Multipath Multi-Frequency Oblique Radio Sounding”的研究論文。
從2017年9月至今,由青島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大學搭建的國際聯合科研團隊,對我國境內的地磁暴發生進行了全天時連續觀測,通過搭建的多頻多徑無線電被動電離層擾動監測數據分析了14條無線電波傳播路徑的多普勒頻譜和信號特征。本文章以2019年5月13日-15日期間發生的電離層地磁暴測得的頻率和信號幅度數據為依據,發現在地磁暴開始后響應頻率的多普勒頻移下降至-1 Hz,從而確認并記錄地磁暴的存在,繼而在每間隔5分鐘獲取相關數據,從而總結出地磁暴多普勒頻移的周期變化規律。通過分析得出地磁暴產生過程中電離層擾動變化為次聲波(5分鐘周期)和大氣重力波(15分鐘,20分鐘和30分鐘周期)引起的。
該監測手段具有較高的科學先進性和較高的實用價值,可以同時以監測點為圓心半徑為700-1500公里內的電離層連續性監測,當發生某些強動態自然現象(地震、海嘯、臺風等)或人工現象時(核試驗等)可靈敏的監測發生方位與強度。
(鄭宇博士與烏克蘭專家交流,右二為鄭宇博士)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我院兼職教授- 烏克蘭科學院院士CHERNOGOR LEONID,鄭宇博士為通信作者,青島大學為第一單位。國際聯合科研團隊的合作模式和科研成果為我院的國際化進程做出示范,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的支持。
文章鏈接DOI:https://doi.org/10.1016/j.asr.2020.0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