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非遺匠心,傳承文化根脈
——電子信息學院“小葵花”傳統文化宣傳團
非遺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與智慧,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文化自信的源泉。然而,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中,許多非遺技藝面臨著傳承困境,急需當代青年的關注與支持。2025年2月,在華梁老師和趙曉輝老師的指導下,電子信息學院“小葵花”傳統文化宣傳團的隊員們返回家鄉,對當地具有特色的非遺傳承進行學習,通過實地調研、學習與傳播,讓更多人了解非遺、熱愛非遺、傳承非遺。
一、傳承歷史文化根脈,守護十笏園記憶
2月10日,隊員們來到了濰坊傳統園林十笏園,感受其精巧的布局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的同時也深刻了解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濰坊刺繡、楊家埠木版年畫、濰縣砸銅等。隊員們通過觀賞園林別致的景色來了解舊時的建筑工藝,咨詢非遺傳承人來學習文化遺產的制作工藝和傳承問題。
隊員們首先向濰坊刺繡的傳承人學習了刺繡,老師的耐心講解,讓隊員們知曉了刺繡的原理和構圖技巧等知識。一幅好的年畫作品需要經過眾多工藝,其中雕刻作為木版年畫的核心技藝之一,是其傳承和發展的關鍵所在。最后隊員們了解到濰縣砸銅技藝的制作過程復雜且充滿挑戰,完全依賴工匠們精湛的手工技藝和豐富經驗。在學習過程中,隊員們深刻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奇妙之處。
在“十笏園”參觀實踐過程中,隊員們認識到十笏園作為濰坊重要的旅游景點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在十笏園的文化傳承平臺中,“小葵花”團隊深入了解了十笏園在園林設計、建筑藝術和文化傳承方面的獨特經驗和顯著成效,體會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共進。未來,團隊將會把這些寶貴的文化經驗帶到更多地區,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促進文化振興。

二、探秘呂劇博物館,追溯戲曲藝術的璀璨源流
2月9日,“小葵花”團隊走進東營呂劇博物館,在博物館展廳內,隊員們通過參觀瀏覽2100余件珍貴文物、歷史影像和互動裝置,深入了解了呂劇的起源與發展。從《王小趕腳》的經典木驢道具到《姊妹易嫁》的獲獎劇本,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呂劇與百姓生活的緊密聯系。
這次參觀學習,于隊員們而言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文化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呂劇記錄著山東地區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底蘊。它的藝術之美,不僅在于舞臺上的精彩呈現,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隊員們深入了解了呂劇文化,感受到傳承所面臨的困境。于是,隊員們將整理資料形成宣傳文案,讓更多人關注呂劇文化,助力呂劇文化傳承與發展。

三、傳承武術之魂,共赴螳螂拳實踐之約
2月9日,團隊成員在青島市拜訪了國家非遺鴛鴦螳螂拳第七代傳人孫日成老師,開啟了一場充滿驚喜與感動的非遺之旅。經過這次活動,隊員們領略到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加堅定了文化自信,深入思考了傳承中國文化的責任。
在孫老師的帶領下,“小葵花”實踐團的隊員們參觀了螳螂拳文化展廳,看到了國家授予的榮譽證書及諸多獎項,了解到鴛鴦螳螂拳的歷史淵源、技法特點及“陰陽相濟,剛柔并重”的文化內涵。傳承人教學時,“小葵花”實踐團在一旁觀摩授課,教學途中不僅嚴格要求動作規范,更著重引導學員領悟武術精神。他讓大家明白,鴛鴦螳螂拳不只是強身健體的技藝,更是傳統文化傳承的象征,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與堅守。
隊員們與傳承人進行了深入交流。盡管鴛鴦螳螂拳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但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下,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傳承人群體老齡化,年輕一代因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娛樂選擇的多樣化,對傳統武術的關注度有限,導致傳承出現斷層危機。孫老師期望更多人加入非遺傳承行列,讓鴛鴦螳螂拳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通過此次寒假社會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傳承非遺不僅是對技藝的傳承,更是對文化根脈的守護。在未來的日子里,“小葵花”團隊將繼續關注非遺文化的發展,積極參與到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行動中,用青春的力量為非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領略非遺風采,共建文化瑰寶
——電子信息學院煥遺新旅實踐團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瑰寶熠熠生輝,它們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訴說著歲月的故事。2025年2月8日,電子信息學院“煥遺新旅”實踐團走進青州市非遺傳習坊——花邊大套工作室,了解和學習花邊大套的獨特技藝及文化傳承,通過實地調研、學習與傳播,讓更多人了解非遺、熱愛非遺、傳承非遺。
在進入傳習坊后,隊友們首先參觀學習了花邊大套的歷史起源,了解到這項工藝起源于1900年前后,由英籍傳教士帶入山東,后經青州人宋傳典等改良傳承、發揚光大。同時,它以優質精棉線為原料,用木質棒槌編織,有密龍、方結等多種針法,編織出的圖案精美,是傳統手工藝珍品。
隊員們在參觀完展廳后,在非遺傳承人王秋老師的指導下,親身體驗感受花邊大套這項傳統非遺的魅力。王秋老師手中纏繞著棉線的棒槌宛如穿花蝴蝶般上下翻飛,以密龍、方結等針法巧妙穿梭,線絲交織纏繞,從最初的簡單紋路逐漸勾勒出精美繁復的圖案,這個過程往往需要耗時一個多月。

在體驗完花邊大套的制作工藝之后,王秋老師又跟隊員們介紹起花邊大套目前的發展現狀。通過她的介紹,隊員們總結了花邊大套的發展現狀,當下其多以現代機械工藝生產為主,雖然提高了產量與效率,卻也極大地沖擊了傳統手工編織。機織產品的低價涌入,讓手工編織成本高、價格低的劣勢愈發凸顯,市場不斷被擠壓。而且傳統手工編織的傳承也陷入困局,從業者多是年長的農村婦女,年輕人不愿涉足,長此以往,這門飽含匠心的傳統技藝恐面臨失傳風險。
為此,隊員們進一步了解了當代傳承人和政府所做的努力。傳承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融合刺繡、花邊、抽紗、鑲邊工藝,推陳出新,設計出麗雕花邊、玻璃紗彩繡花邊等多種新式花邊,為花邊大套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時,青州古城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讓青州花邊大套在古城進行常態化展演,吸引了大量海內外游客。
實踐團隊員們凝視著那些精美的花邊大套作品,涌上心頭的不僅是藝術的震撼,更是傳承的責任。隊員們切身感受了非遺文化的價值與魅力,深刻意識到投身非遺傳承事業的重要性,下定決心將為守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貢獻青春力量。同時,期待著更多的非遺文化能夠被挖掘、保護和傳承,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閃耀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孟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