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啟智童心夢——電子信息學院“啟明星”公益課堂服務隊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為激發孩子們對科技的興趣,培養“科技創新、強國有我”的志向,青島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啟明星”公益課堂服務隊于7月9日前往青島市嶗山區北宅街道中心幼兒園開展“夢想工坊”公益課堂社會實踐活動。
為幫助服務單位和志愿團隊更好地交流合作,活動伊始,隊長李明朔向幼兒園教師介紹了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活動目的、意義及流程。接著,團隊成員便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各年齡段的孩子開展相應的課堂活動。本次公益課堂以拓寬孩子們的科學視野、安全意識、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為宗旨,共包含四個主題,分別為電學實驗展示、安全知識普及、科普繪本故事分享和手工制作。
主題活動一:團隊成員帶領孩子們進行科學小實驗
主題活動二:進行安全知識普及教育
主題活動三:帶領孩子們閱讀科普類繪本故事
主題活動四:與孩子們共同進行手工制作
科技啟智,共“童”學習。團隊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政策,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角度設計課程,同時結合自身專業特色,讓科技元素貫穿課堂。在本次社會實踐中,電子信息學院學子走進校園、服務社會,成員們切實感受到科學教育的魅力和意義,提高了對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認識和理解。團隊匯聚公益實踐力量,聚焦科技強國使命,踐行高校時代擔當,以實際行動為國家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青春筑夢鄉野路,鄉村振興進行時——電子信息學院“筑夢鄉野”實踐隊
在實踐中淬煉青春,在奉獻中砥礪前行。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廣大青年既要多讀有字之書,也要多讀無字之書,在火熱的社會生活中鍛煉成長。青島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的“筑夢鄉野”實踐隊以農村經濟、生態與環境、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為主題,通過實地調研、訪談和焦點小組討論的方法,于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先后走訪了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北王屋村、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前胡楊村、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南逯三個地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實踐調研。
繁星照亮農村夢,理想騰飛生態中
農村不再是落后與貧困的代名詞,而是充滿希望與機遇的廣袤天地。成員們深知,生態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五名成員利用專業多元化優勢,采取多點協作的工作方式,圍繞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及具體措施,深入田間地頭,面向廣大村民開展互動式宣講。從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到具體的保護措施,他們用青春的熱情和專業的知識,為村民們點亮了一盞盞生態文明的明燈。同時,團隊還與鄉村政府緊密合作,召集二十余位黨員及村委會成員共同探討,搭建起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梁,為鄉村振興貢獻了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深耕厚土憑實干,務實勤勞步未閑
在無棣縣前胡楊村,實踐隊員們更是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新時代助農精神。團隊不僅通過傳統的問卷調查和訪談方式了解農產品銷售的現狀與問題,還創新性地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為鄉村發展提供了更加科學、精準的支持。金秋十月,樹上的一顆顆冬棗,就是村民們的致富“金果”。團隊成員收集資料圖片,在小紅書、抖音、快手等各大媒體平臺上展開了廣泛的宣傳與推廣,為十月份的農產品銷售做了先足準備。
“筑夢鄉野”實踐隊深知,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才能找到鄉村振興的最佳路徑。在東營市北王屋村,成員們為部分黨員詳細講解了城市擴張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并提出了以現代化、科學化、智能化為引領的城中村發展新思路。同時,他們還充分利用互聯網強大的內容承載力,減少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助力無棣冬棗實現規?;N售、品牌化提升和鄉村振興的乘數效應。電子信息學院“筑夢鄉野”實踐隊以青春之名,書寫了一份“枝葉關情、念茲在茲”的為民答卷;以行動之力,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青春動能。
溺水之虞不可忘,詐騙之阱需謹防——電子信息學院“警防有詐,平安護夏”社區宣講團
夏日炎炎,不僅是享受清涼與休閑的好時節,也是溺水事故與詐騙案件高發的敏感期。為了守護社區居民的安全,青島大學電子信息學院“警防有詐,平安護夏”社區宣講團前往青島市枯桃社區,利用團隊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居民筑起一道堅實的安全防線。
精心籌備,專業賦能
活動籌備階段,為系統學習防溺水、反詐騙的相關知識,宣講團成員于7月4日前往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檢察院接受專業培訓。在這里,檢察官們不僅傳授了溺水救援的正確方法、自救互救技能,還深入剖析了各類詐騙案件的手法與防范策略。團隊成員認真聆聽,積極提問,確保將每一個知識點內化于心,為后續宣講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多點布局,廣泛宣傳
7月5日至10日,宣講團緊鑼密鼓地投入到宣傳材料的制作與分發工作中。成員們設計制作了醒目的防溺水與反詐騙宣傳海報,并成功從嶗山區人民檢察院爭取到了50本官方編纂的普法手冊——《嶗檢說法》。為了擴大宣傳覆蓋面,團隊挑選了小麥島公園和枯桃社區這兩個人流密集的區域作為宣講主陣地,通過分發海報和手冊、現場講解、互動問答等形式,將防溺水與反詐騙知識傳遞給每一位過往的居民。
分層宣講,精準施策
在宣講過程中,團隊成員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背景居民的需求差異,采取了分層宣講、精準施策的策略。對于老人和孩子,成員們重點講解了簡單易懂的防范知識和自救技能。而對于學生和上班族,他們則深入剖析了復雜的詐騙手法和防范措施,鼓勵大家提高警惕、增強自我保護能力。這種差異化的宣講方式提高了宣傳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總結與收獲
此次“警防有詐,平安護夏”社區宣講活動不僅是一次成功的實踐嘗試,更是對團隊成員綜合素質的一次全面檢驗和提升。通過活動,團隊成員不僅增強了自身的防范意識和實踐能力,還深刻體會到了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重要意義。展望未來,他們表示將繼續秉承“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的精神,不斷探索創新宣傳方式和方法,服務社會、服務社區,與社會各界共同推動公眾防范意識的提高和社會安全環境的營造。
探索歷史脈絡,傳承文化精神——電子信息學院“逐夢仲夏,尋跡遺韻”實踐團
為準確把握“兩個結合”戰略深刻內涵,青島大學電子信息學院“逐夢仲夏,尋跡遺韻”實踐團于盛夏時節啟程,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以文化傳承與創新為主題,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顒?/span>旨在深度挖掘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通過實際行動增強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點燃當代大學生對文化的熱愛之火,共筑精神家園。
(一)館藏探秘,感悟歷史
7月19日,實踐團一行踏入承載著青島悠久歷史的青島市博物館,開啟了文化與歷史的深度對話。在講解員的引領下,成員們閱讀文物介紹,近距離觸摸歷史脈搏。北魏時期的“丈八佛”、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之說的鈞窯鼓式瓷洗、內含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明正統十年道藏……一件件藏品拼湊起中華文化的璀璨拼圖。團隊成員們不僅用眼觀察,更用心感悟,將這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產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一步加深了成員們對于文化傳承重要性的認識。
(二)線上傳播,宣傳文化
參觀之余,實踐團成員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對所學進行深度挖掘與整合。他們化身為文化使者,依托社交媒體平臺,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精心策劃并發布了有關青島市博物館文物及其背后故事的宣傳內容,生動再現了博物館內的文化瑰寶,讓更多人足不出戶便能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一舉動不僅擴大了青島市博物館的影響力,激發了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與興趣,還拓寬了文化傳播的邊界,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三)家鄉文化,情系故土
7月22日至26日,實踐團成員紛紛返回家鄉,以線上平臺為橋,連接起散落各地的文化珍珠。從江西上饒的悠久歷史到山東濟南、臨沂的革命精神,再到菏澤的水滸傳奇與榮成的海草房非遺,團隊成員們用鏡頭捕捉,用文字記錄,用情感講述,讓家鄉的文化故事在網絡空間里熠熠生輝。同時設置互動環節,通過互動問答、在線討論等形式,激發了公眾參與文化傳承的熱情與責任感。
此次實踐活動,對于團隊成員而言,不僅收獲了豐富的文化知識與實踐經驗,更在內心深處種下了文化傳承的種子。成員們紛紛表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展望未來,“逐夢仲夏,尋跡遺韻”實踐團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繼續行走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陳勝發)